【记忆】再难不能降质量
 

1988年秋,首届205名计划内委培大专生走进了条件还很艰苦的校园,标志着哈工大威海校区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时任教务处处长的成美芳回忆那段时间的教学工作时说,建校初期学校里资金紧张,硬件条件非常差,这不免会让家长和学生们失望。但是我们这些教师却从不懈怠,硬件条件不够好,我们就努力把软件条件做到最好。每一堂课我们都认真备课,每年一共有52个周,去掉节假日还剩42个周,一共有5000个学时,周六也正常上课,有时候因故没上课,老师们也会找时间把缺了的课补上。教务处认真审批老师们的备课笔记,老师们坚持批改每一份作业,靠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学生学到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很多学生上学的时候不理解我们,但是毕业之后都特别感谢我们。

55岁的顾云飞教授当上了班主任,他一个人教4门课,每天叫学生起床,和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手把手地教每个环节,由于长时间坚持工作而累倒在课堂上。他班上的一名学生考试不及格,补考、毕业考均未通过,学生家长提着一箱青岛啤酒和两桶花生油,来到顾教授家中,希望老师能通融一下,但顾老师拒绝了家长的请求,并把礼物送到党委办公室,最终送回学生手中。金属热加工教研室主任高连炳副教授经常做“出力不讨好”的事,有一次一名学生考试不合格,他拿出整整一个假期的时间为其补课,直到学生最后顺利通过考试,取得毕业证。

首届学生虽然是专科生,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该有的实践实习环节一个都不少。建校初期一无实习车间,二无机床,机械教研室找到威海技工学校,租借厂房进行实习,在车间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的认真指导下,实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后老师们纷纷克服困难,带领学生前往哈尔滨、长春、青岛等进行毕业设计。这204毕业生工作后,在工作中很快就显示出了哈工大学生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各自的单位中成为骨干。

首届学生分布在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和工业电气自动化两个专业,尽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还要外出实践实习,但学校还是坚持开设了外语课。有个女同学毕业后到一个工厂工作,新购置的机床附带着一本英文说明书,全厂没人看得懂,这位同学主动请缨,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硬是把说明书翻译出来,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对我们校区学生的看法。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山东省、威海市的人才需要,学校办了几届师资班,课程大部分由基础课教研室的老师们承担。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授课质量,老师要求所有学生每人利用两周时间准备几次课,然后分组互相授课,霍彬茹也走到同学中去,到学生小班中观察、讨论,同学们的板书、教学质量、表达各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在最终的实习汇报中也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这批学生后来大多成为威海市三市一区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晋  心·

文章来源:哈工大(威海)今日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