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政府促进现代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现代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海洋渔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带动和辐射作用。近年来,我市海洋渔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但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不高、品牌效应不强、科技力量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促进现代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和控制近海、拓展外海、发展远洋的方针,以加快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海洋渔业产业体系、体制机制、公共平台建设,着力构筑以高端产业为基础、龙头企业为引领、科技进步为驱动的现代海洋渔业格局,全面提高海洋渔业的产业层次、效益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打造生态良好、布局合理、科技先进、海陆统筹、管理高效的“海上粮仓”,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和强大动力。

(二)发展目标。到2017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255万吨,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1200亿元,水产品出口创汇15亿美元,渔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初步形成以远洋渔业、养殖增殖业、加工增值业、海产品流通业、渔业装备制造业、休闲渔业等为主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到2020年,全市海洋渔业的产业化、品牌化、生态化特征进一步显现,海洋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体制机制、行业管理进一步完善,海洋渔业抵御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形成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渔业文化繁荣的良好格局,建成全国现代海洋渔业引领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海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区。

二、构筑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

(三)培育面向全球的远洋渔业产业。

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推进远洋渔业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到2017年,远洋渔业产量达到40万吨,产值突破60亿元,远洋渔业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市海洋捕捞产量和产值的30%40%以上,打造国家级远洋水产品加工物流基地。

1.建设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培植远洋渔业龙头企业,集聚各种远洋渔业要素,扩大船队规模,完善配套体系,提升产业素质,形成集团化、产业化发展格局。到2017年,全市专业远洋渔船达到400艘以上。

2.推进海外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推行“船队+基地”发展模式,支持在我市远洋渔业主要入渔国建设远洋渔业基地,完善渔港码头、冷藏加工、船舶维修、供应补给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提高远洋渔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17年,在印尼、斯里兰卡等国家建成4处以上海外综合性渔业基地。

3.积极开发新渔场、利用新资源。大力推进远洋渔业开发与合作,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到2017年,实施10个以上资源探捕项目,作业区域拓展到世界主要公海渔场,主要入渔国增加到15个以上。鼓励远洋产品回运,远洋产品回运比例达到80%以上。

(四)培育健康高效的养殖增殖产业。

1.着力拓展养殖空间。大力发展深海养殖、底播增殖、异地养殖,稳步扩大养殖生产能力。到2017年,深海养殖面积达到50万亩,底播增殖面积达到80万亩,建设3个大型人工鱼礁带和12处人工鱼礁群,主要品种的增殖数量每年达到20亿单位。

2.推进传统养殖改造升级。以立体生态养殖技术改造提升浅海养殖,以标准化池塘养殖技术改造提升滩涂养殖,以工厂化循环水技术改造提升工厂化养殖,大力推广离岸型智能化网箱等养殖模式,积极探索大型养殖工船生产方式。到2017年,建设50处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立体生态养殖面积达到50万亩,改造标准化池塘面积10万亩,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

3.着力发展壮大水产种业。加强养殖优良品种引进、遗传育种及良种扩繁,为养殖业提供安全、优质、充足的苗种。到2017年,依托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建成5处国家级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10处省级以上海洋生物遗传育种基地、20处省级以上原良种场、30处规模化水产育苗场,主要增养殖品种全部建立良种场,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4.着力发展海洋碳汇产业。依托海洋科技企业,创建海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聚科技和生产要素,推进我市海洋碳汇产业发展和实践创新。以桑沟湾贝藻碳汇实验室、褚岛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观测站为基础,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我市建立永久性的海洋碳汇观测站,探索打造国家海洋碳汇交易中心。

(五)培育优质高端的加工增值产业。

1.培育海洋食品产业集群。立足资源禀赋和加工生产能力,重点培育海藻食品、海参食品、冷冻调理食品、远洋水产食品等四大海洋食品产业集群,打造中国海洋食品名城。到2017年,全市海洋食品产业集群产值达到500亿元。

2.培育海洋生物制品产业集群。以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为契机,按照产学研用一体化要求,重点培育EPADHA系列保健品、海参系列保健品、胶原蛋白、海洋生物肥料等海洋生物制品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基地。到2017年,全市海洋生物制品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

3.培育海洋医药产业集群。以藻类、低值鱼类、甲壳类、海洋微生物等为主要研发对象,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新型海洋药物,加快海洋医药产业化步伐,使海洋医药产业成为现代海洋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六)培育充满活力的海产品流通产业。抢抓“一带一路”和中韩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依托威海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等市场,建设金枪鱼、鱿鱼、海带、贝类等海产品集散中心,打造海洋商品交易集聚区。突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打造石岛百万吨海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国家级海洋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依托中国水产商务网、半岛海洋商城等,建设海产品电子交易平台,推进产地和销地的有效对接。

(七)培育配套完善的海洋渔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海洋捕捞装备制造业,重点研发制造金枪鱼围网渔船、鱿鱼钓渔船、冷藏运输加工运输船等远洋渔业船型,建设省级远洋渔船研发与制造基地。发展海水养殖装备制造业,重点研发制造深水养殖装备、筏式养殖自动化设备等。发展海洋休闲装备制造业,构筑以碳素和玻璃钢材料、渔竿成品、钓具配件、钓具制造设备等为支撑的海洋垂钓装备产业链,打造我国北方最大的玻璃钢船艇制造基地。

(八)培育特色鲜明的休闲渔业产业。重点实施“五个十工程”,即打造10处综合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0处海洋游钓基地、10处规模化池塘垂钓基地、10处海上田园式观光体验园区、10处渔家乐餐饮功能服务区。到2017年,休闲渔业产值超过1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休闲渔业目的地。

三、突出现代海洋渔业发展关键环节

(九)强化园区集聚。加快建设“一园多主体”、全产业链、立体生态循环型现代渔业园区,重点培植10个综合类园区和40个海洋牧场、工厂化养殖、海洋生物精深加工、渔港经济、休闲渔业等特色园区。到2017年,现代渔业园区实现产值360亿元,占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的30%以上。

(十)强化龙头带动。支持30家海洋渔业龙头企业和100家海洋渔业成长性企业加快发展,壮大现代海洋渔业企业集群。鼓励引导骨干海洋渔业企业通过强强联合、跨区域兼并重组等形式,优化资源配置,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到2017年,培植年产值过20亿元的海洋渔业企业10家以上。

(十一)强化品牌引领。以全国现代海洋渔业示范区、中国海洋食品名城为依托,重点做好威海刺参、荣成海带、乳山牡蛎等“威海八珍”的宣传推介,打造全国知名的地域品牌,提升威海海洋渔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10个国家级海产品品牌和60个省级海产品品牌。

(十二)强化科技支撑。

1.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市级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充实人员,更好地发挥科研组织协调、项目承接、成果集成、技术推广等作用,构建层次分明、双向互动的渔业技术推广机制。

2.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深化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对接合作,打造以海洋生物遗传育种基地为依托的水产种业研发平台、以迪沙药业国家实验室为依托的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业研发平台、以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等为依托的海洋与渔业科教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建设各类涉海技术专项平台,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海洋渔业基础数据库,促进海洋渔业信息化建设。

3.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推进海洋生物产业发展;实施国家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项目,推进海洋仪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实施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试点项目,推进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产业发展。

(十三)强化人才保障。实施海洋渔业人才培养计划,发挥驻威高校和职业院校的作用,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渔业专业技能人员培训。大力引进海洋高层次人才,对符合条件的人选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省重点人才工程,力争在3年内引进10个专家团队,打造蓝色产业人才高地。探索引进外籍职务船员,提升远洋渔业船员队伍整体素质。

四、加强和改进现代海洋渔业管理

(十四)规范渔船管理。探索对渔船修造企业实施评级管理,坚决取缔违规违法造船,严格限制制造对海洋渔业资源破坏强度大的渔船,加大对“三无”渔船、“三证不齐”渔船和异地挂靠渔船的清理整治力度。认真落实捕捞渔船“双控”制度,严控新上近海捕捞能力。及时掌控渔港渔船渔民动态信息,完善现代化渔船数字管理平台,实现渔船基础数据、渔船动态监控信息、渔船救助信息的高效处理。加强渔船涉外作业管理,不断完善涉外渔船全程监控的有效措施,教育引导渔民及渔业企业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

(十五)规范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开展海洋渔业资源本底调查,推进海洋渔业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严格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严厉打击违法捕捞行为。实施海洋捕捞渔具最小网目尺寸制度,全面清理整治地笼网等违规渔具,杜绝违禁渔具的使用。深入实施海洋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常态化、社会化的海洋渔业资源修复机制。

(十六)规范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市、县、镇、村四级海洋渔业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把好渔船建造质量、船员培训、安全设施配备等重要关口,消除安全隐患。加强船员职业中介机构建设和管理,规范渔业用工秩序。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现有渔港资源,突出中心渔港、一级渔港的龙头地位,优化渔港布局。积极探索“以港管船”,落实船员持证上岗、禁止超航区超抗风等级作业、进出港签证等基本管理制度,实现渔业安全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监管。

(十七)规范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结合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和中韩国际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加强水产品全产业链监管,全面推广健康养殖、标准化生产,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认证和渔业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建立健全食用水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等制度,加强部门监管,落实企业水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国家海产品质检中心建设,逐步整合各类质量检测资源,积极打造国际化海产品检测服务平台。

(十八)规范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管理。划定和实施渔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基本渔业水域和渔民基本生活用海。加强陆源污染排海治理整顿,确保达标排放。科学调整养殖布局,规范养殖秩序,清理非法养殖,降低近海养殖密度。加强海洋与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建立健全渔业水域滩涂污染补偿赔偿制度,依法处置渔业污染事件。实施水产育苗场、养殖场和渔港码头环境卫生规范,全面提升海洋渔业环境卫生水平。对岸线、沙滩、海湾、海岛等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整治修复受损的海域海岛海岸带。积极开展风暴潮、海冰、绿潮、赤潮等海洋灾害观测预报,完善预警和处置机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五、强化保障措施

(十九)加强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制定完善现代海洋渔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切实加强海洋与渔业管理队伍建设,在人员配备、经费、装备等各方面给予强有力的保障。加强对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的考核,将其纳入全市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体系。

(二十)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渔惠渔力度,各级政府要设立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海洋渔业资源调查、增殖放流、远洋渔业、海洋生物产业、休闲渔业、品牌渔业和渔业科技等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领域的支持力度。自2015年起,市级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5000万元。加大金融支渔惠渔力度,对重点海洋渔业项目提供项目贷款、并购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等授信支持。创新海洋渔业融资模式,探索设立海洋银行,支持海洋渔业企业上市。完善海洋渔业风险保障制度,支持发展海洋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发展海洋渔业商业保险,积极开展海水养殖及远洋渔业保险。各有关部门要立足自身实际,从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支渔惠渔的强大合力。

(二十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海洋渔业经营机制,成立威海市渔业协会、威海市远洋渔业协会等,引导从业人员加入协会、合作社等组织,强化海洋渔业行业自律。引导渔业经营业主注册成立公司,实行规范的公司制管理,促进渔业自然人向渔业法人转变。着力完善海域使用权流转机制,推行海域使用权招拍挂,规范海域使用权转让、出租管理,促进海水养殖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完善行业监管、准入、退出机制,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将违规、违法企业纳入黑名单管理。创新海洋渔业宣传机制,建设好电视海洋频道,宣传海洋渔业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渔业安全意识。推进海洋文化中心建设,打造海洋文化宣传展示平台。 

科技发展处

电话:5687897

  

 

 

文章来源:哈工大(威海)今日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