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十九大】王富强: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王富强,博士生导师、教授,2005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后保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14年3月份调入威海。2016年12月,王富强成为威海校区首次入选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拔尖教授的两位教师之一。在威海工作的三年间,他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pplied Energy》、《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等学科顶级期刊以及权威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20余篇,并荣获能源领域排名第一、影响因子为7.184的SCI期刊《Applied Energy》2016年度高被引原创论文(该期刊全年发表1600余篇论文,仅15篇入选)。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后一等、博后特助等基金项目十余项。


2014年3月,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富强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来到威海,成为哈工大(威海)汽车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新成员。短短三年的时间,他从零开始,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辗转求学   不忘初心

2007年7月,王富强硕士毕业后进入美国卡特彼勒公司青岛研发中心工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和矿山设备厂家与世界上最大的柴油机厂家之一,卡特彼勒公司在国际上颇负盛名。王富强很快适应了公司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让他如鱼得水、受益匪浅,而相对优厚的薪资待遇也让许多同龄人羡慕不已。但对于王富强来说,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蠢蠢欲动,“上学的时候就特别羡慕我的那些老师,所以,尽管工作很顺心,但内心里还是一直希望回到校园,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当时辞职可能许多人不理解,但我觉得人年轻的时候就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为自己的梦想努力过,才没有遗憾。”在梦想的召唤下,工作一年多以后,王富强考入哈工大能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7月博士毕业后,他回到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如愿成为一名大学老师。2014年,王富强在与其师兄、哈工大(威海)汽车工程学院谭建宇教授的联系中,得知谭教授的团队急需新能源领域的人才,于是在哈工大学术氛围与谭教授人格魅力的双重吸引下,王富强从青岛来到威海。

从零开始 拓荒成疆

初到威海,王富强手里只有学校给的副教授职称和几万元的科研启动基金,谭建宇教授刚刚建起的科研团队加上他只有三位老师,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只好与研究生们挤在一个房间办公。对他来说,面临的是新的单位、新的团队、新的方向,一切都将从零开始。

“真的特别感谢谭师兄帮我做的专业发展规划,让我有了明确的方向并一步步坚持走到现在。”王富强谈到谭建宇教授,语气里有掩饰不住的钦佩和感激。来校后,他在谭教授的指导下,开辟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太阳能热利用新方向。由于威海校区之前没有此本科方向,所以研究基础基本为零,既没有科研团队,也没有实验设备的支撑,开展科研工作就像在荒野中开拓疆土。王富强铭记自己博士生导师谈和平教授的教导:在开辟新方向的初期,应坚持在基础理论上有所突破。于是,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王富强将每天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基础理论的研究

三年间,王富强将自己获得的大部分基金都用于购置实验设备,勒紧裤腰带攒下价值40余万的实验仪器设备,用来支撑新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完成授课任务的同时,坚持开展科研工作,围绕高效太阳能高温热化学转化过程中的基础热科学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开辟了高品质太阳能光束聚集与吸收特性研究、先进太阳能光热转换问题、能源品位提升过程中的光-热-化学多场耦合问题研究等方向,三年来共主持各类科研基金类项目15项、总经费300余万,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并被引用七百多次,获得的国家专利被应用于太阳能光热利用的吸热设计等多个领域中。

因材施教  桃李不言

如今,研究院6楼中厅的一间办公室,成为王富强与他的几名硕士生和四五名本科生的临时办公室场地。地方不大,但安排得井井有条,除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办公桌,靠墙的台面上摆着一台台实验仪器,两张办公室拼成的小会议桌是大家平时开会讨论的地方。

在外企工作过,又在哈工大读了硕士和博士的王富强,非常注重培养课题组的文化氛围。他说:“要参加我的课题组,学生首先要有学习研究的意识,在团队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不突出,但是要勤奋、肯努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功夫下到了,一切终会水到渠成。”

课题组里,学生的天资条件不同、学习基础也不一样,王富强在平时的指导过程中牢牢把握因材施教的方法,为不同的学生选择合适他们的课题进行研究。对于自主性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王富强会为他划出大致的课题范围,让学生自己选定题目,他再加以审核指导;对于头脑中没有思路的学生,王富强则会帮他选择一个“量身定做”的课题,指导他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倾心的付出和科学的指导,让他在短短三年中培养出了多名优秀的学生:他的第一个硕士生闫振宇获得“哈工大优秀毕业生”、“哈工大(威海)优秀硕士毕业生”称号,其毕业论文被评为“哈工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本科生梁华旭、来庆志、巩向涛在学科顶级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已发表多篇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8.050)的硕士生程子明是一校三区2016年度唯一的研究生一年级就获得工信部创新奖学金的同学,又获得2017年度国家奖学金;大四本科生梁华旭获得工信部创新奖学金,成为2017年度威海校区唯一的本科生获得者。

成绩的背后是王富强与大家一起度过的一个又一个奋斗的日夜,程子明说:“老师不仅要求我们进行严格的时间管理,同时对待自己也十分苟刻。他除了上课外基本都泡在实验室,晚上10点钟之后在研究院的办公室还会见到老师忙碌的身影。

目前在美国读博士的巩向涛提到王老师,语气里是满满地敬佩和感激:“王老师对我真的是有知遇之恩。还记得大三第一次找到王老师的时候,那时的我还挂了好几门课,对自己适不适合去美国做研究充满了怀疑。”当巩向涛怯生生地跟王富强提出自己想出国、想跟着他做科研充实自己的申请背景时,王富强欣然同意,并帮他找了合适的科研课题,树立了去美国深造的信心。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巩向涛以第一作者在影响因子为4.018的SCI期刊《Solar Energy》发表论文1篇,在托福考试没达标的时候,就破格获得了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的博士全额奖学金offer“如今在美国做研究,王老师曾经教导的科研创新理念依然在指导着我,他教的东西真的让我受用终身。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课题组良好的口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学慕名而来。对王富强来说,他的心愿很简单:希望明年有更多优秀的同学来和我一起太阳能热利用的科研领域奋斗

快乐运动  健康生活

王富强的课题组不仅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体育活动。喜欢打羽毛球的王富强每周都会专门拿出一下午的时间,带着学生们去综合球类馆打羽毛球。他说:“要玩就要玩好,要学就要学好,我对学习和体育竞技的态度都是一样的。”

快乐运动,健康生活是王富强多年来保持的好习惯。读博士期间,王富强在校本部能源学院与老师和师弟们共同组建了“能达羽毛球俱乐部”,聚集起身边热爱羽毛球的老师和研究生,一起打球锻炼身体。如今,王富强的理念和心态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现在课题组每周的羽毛球时间已成为师生们放松、交流、锻炼的美好时光。运动场上,活跃的王富强与年轻学子同场竞技,敏捷的身手和高超的球技也让同学们羡慕不已。学生们都说:“王老师该严厉时严厉,该随和时随和,跟他在一起,无论学习还是运动,都是快乐的。”

三年的时间不长,王富强要感谢人却很多:“感谢学校对科研方面的重视,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我的师兄谭建宇教授和院、系里的领导、同事也给予了我莫大的关怀和帮助,让我在科研、育人方面有更大的动力。

从当初的从零开始到如今的累累硕果,一路上他也曾经历不为人知的心酸与挫折,但终在执着与坚持中淬铁成钢。几年的从教之路也让王富强懂得,大学老师不仅是一个体面的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战略,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我们今后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任重道远,我们更应矢志不移,砥砺前行。”

                         (记者  隗海燕  学生记者  艾文卓)          

文章来源:哈工大(威海)今日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