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校友田海龙和他的哈哈曲艺社

5月31日晚22:00许,四川成都。在位于峨影厂附近的哈哈曲艺社演出现场,记者见到了从十多公里外的另一个演出场地讲完评书赶过来的哈哈曲艺社社长、03级校友田海龙。一身中式对襟的黑色衣裤,一副黑框眼镜,他开心地上前拥抱毕业11年间只见过匆匆几面的记者,笑起来半眯的眼睛依然是记忆中的模样。

与演出完毕的演员们一起开完五月份的月底总结会已近凌晨,徒弟小开车田海龙回家。他略带疲惫地笑着跟记者解释:“平时演出完10点半左右,还能赶最后一班地铁。今天不是月底么,总结会大家聊得兴奋,时间就晚了点儿。”

位于成都武侯区天仁路附近的水木清科茶楼是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进门的匾额上悬挂的“哈哈曲艺社”牌匾,是著名相声演员侯耀华先生的墨宝。61日上午,在二楼的一间茶室里,田海龙一边熟练的烧水沏茶,一边将自己的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威海初相遇



老家在山东高唐县农村的田海龙,小时候调皮,写作业也不安生,喜欢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后来,电视被爸爸故意“弄坏”,他就转向了收音机,也从此迷上了收音机评书和相声。中学时代的田海龙至今是老师和同学们眼里的“传奇人物”,上课喜欢睡觉、成绩一直不太突出的他,却在高考时一举发力,考入了哈工大(威海),成为03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的田海龙很快就感受到了传说中的失落与迷茫:来自农村的他跟班上许多同学相比,各方面都没有优势;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并没有太多的兴趣,许多课程深奥又枯燥,他在自己一直向往的大学生活中陷入了迷茫。

大一上学期快结束时,田海龙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几位喜欢说相声的学长。十几年过去,田海龙回忆起当年还有些小兴奋:“学长们当时说想成立一个跟相声有关的社团,这对我来说无异于在沙漠中发现了绿洲。”很快,一个名叫“哈哈曲艺社”的学生社团出现在校园里,一群身穿大褂、手拿折扇的年轻人,开始频频出现在校内的各种演出中。“其实当时也不懂相声,就是觉得好玩儿。而且,别人都有特长,都会小提琴、钢琴啥的,我当时觉得相声就是我的专长了。”虽然没有受过科班训练,对相声也没有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但田海龙和他的伙伴们边学边演,节目既有传统相声的韵味,内容贴近大学生活,在校内师生中广受欢迎是因为田海龙和哈哈曲艺社的出现,相声这门传统曲艺走进了哈工大威海这所工科院校的校园,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师生休闲生活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此后三年多的时间,哈哈曲艺社一直是校园里最受师生欢迎的社团之一,大四那年,田海龙带着曲艺社伙伴们举办了相声专场演出,成为校园里届届相传的传奇

只是,当初的田海龙并没有想到,有一天这门手艺会成为他谋生的手段。

 

成都再相逢



20077月,青梅竹马的恋人在四川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成都,大学毕业的田海龙也一路追随而来。最初的两年,他做过企业的HR、销售,后来相继在索尼、三星等外资公司做培训师,工作稳定,收入也比较可观。但身为山东人的田海龙依然没有完全融入异乡的生活,他多次跟爱人商量想回北方工作,直到2008年,他们亲历了“5·12”汶川地震。

当时,离震源只有不到100公里的成都震感强烈,田海龙也跟许多成都人一样,为躲避余震住了20多天的帐篷。地震虽然为四川人民带来了沉痛的损失,但面对灾难时,四川人特有的乐观、豁达、包容与坚强深深地感染了田海龙从那时起,他决定留在成都,同时,想继续说相声的愿望也一天比一天强烈。“相声不是一个人能玩儿的,得找到跟自己志趣相同的人才行。”于是,有大半年的时间,田海龙每天下班后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在当时的人人网、豆瓣网等社交网站上发帖,搜索寻找跟自己一样的相声爱好者。

终于,在田海龙的努力下,成都本地的相声爱好者被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挖掘出来,聚集到一起,并于2009年10月成立了成都哈哈曲艺社。之所以依然沿用大学时代社团的名字,一是因为田海龙对母校的眷恋与情怀,二是这个名字本身就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就这样,一群喜爱传统曲艺、有志于传承传统文化希望为大家传播快乐的年轻人,穿上大褂手摇折扇,开始出现在成都街头的茶馆、剧场,为成都人民说相声。当时的哈哈曲艺社纯粹是一个票友性质的社团,演出也是四处打游击,哪儿让演就去哪儿演,也不收门票,还经常自己“倒贴茶水钱”。田海龙那时还是三星公司的培训师,白天上班,周末就跟同伴们去茶馆说相声,工作爱好两不误,日子过得简单又快乐。田海龙笑称那段时间是“快乐的草莽时代”。

有缘入师门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地震,经历过汶川地震的田海龙已把自己当成都人,他和同伴们决定为玉树做点什么,于是,曲艺社组织了几次相声义演。义演活动被媒体报道后,受到了丁宝祥先生的关注。丁宝祥师承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三弟子杨紫阳,是四川最正宗的相声传承人之一。当时已经75岁的丁宝祥先生对这帮喜欢、坚持说相声的年轻人格外喜欢,他不但每周到现场给曲艺社的演员们讲课,指导大家排练,还将田海龙等5名年轻人收为徒弟。老前辈的支持和鼓励让田海龙他们无比感动,倍受鼓舞。

进了师门后,田海龙和师弟们肩上多了几分使命感和责任感。“之前小打小闹说着玩儿,但拜了师父就不能给师父丢人,做就得好好做,正儿八经地做出点成绩来。”田海龙和师弟们虽然入了师门,但相声作为传统的曲艺形式,说学逗唱的本事讲究从小练起。这些并没有童子功的年轻人都是半路出家,一是靠祖师爷赏饭吃的天赋,二就是要靠平时的苦练功夫。经过多年的学习与磨练,田海龙在单口相声、对口相声、评书等方面都小有建树,相声中捧哏逗哏的角色他都能来说起相声中的技艺,田海龙颇有心得:传统的说法是三分逗七分捧,其实不是说捧哏更重要,而是更难,逗哏进入角色之后就尽情表演,捧哏要同时关注观众的反应,他说的话既是固定的又不是固定的,随时把现场观众的状态反应给逗哏,把控好节奏,才是最重要的。好的捧哏并不是最出彩的,反而是把自己隐藏在演出中,观众感觉不出你的存在,顺利自然圆融无碍,你就成功了。

在台上演出不只是为了逗观众乐呵,更多地是要与观众互动,引起大家的共鸣。田海龙说,相声里的包袱不仅仅是逗乐的,更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例,所以,相声演员要广闻博学,见多识广,“不能只靠网上看来的段子搞笑,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热点。说到底,相声是一门通俗的艺术,只有扎扎实实的生活,才能达到相声的通俗美,让观众愉悦。

哈哈曲艺社在成都成立最初的几年,演出地点多次变动最早的时候没有地方演出,为了吸引大家的兴趣他们就去成都最繁华春熙路上撂地儿艺人街头演出后来从老牌的悦来茶馆到东门大桥旁的香香巷、劳动人民文化宫、大慈寺路一家茶馆后来,演出地点固定在峨影厂附近的闲亭店和武侯区天仁路附近的水木清科茶馆。刚开始门票10元、20元,场场卖光,没想到一个月后,观众不干了,要求他们涨价,因为觉得太便宜了,怕他们坚持不下去。成都人对传统相声的宽容和欢迎让田海龙他们备受感动,田海龙说,正是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和成都人对文化休闲活动的喜爱,让相声这种诞生于北方的曲艺形式在这里得以生存与发展。

抱团再出发



2014年,几个一起学相声的师弟大学毕业他们靠说相声谋生。经过慎重考虑,田海龙辞去了收入不菲的工作,与大家一起凑钱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开始专职说相声。真正开始创业后,田海龙才知道创业的艰难。作为西南地区最专业的时间管理、终端销售、语言技巧的培训师之一原本他在企业有着相当不错的收入,如今每天睁开眼,就面临着十几口人吃饭的问题,再加上团队管理、市场运营等等日常事,常常让他焦头烂额。好在,公司这两年逐渐引入了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各项管理工作正走上正轨,田海龙可以逐渐脱出身来,专注于他喜欢的曲艺研究。

曲艺社目前有16位专职演员和几位兼职演员,绝大多数是80、90后年轻人,他们面向的观众,也大多是年轻人。如今,两个演出场地每晚都有演出,演员们除了晚上的剧场演出,白天会在宽窄巷子、锦里等景点演出。曲艺社的演员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学里的专业也是五花八门,虽然工资不高,但大家因为对传统文化、传统曲艺的热爱聚到一起,因为梦想而执着前行。台下的他们也是人们眼中的小鲜肉、小清新,穿上大褂上了台却像换了一个人,折扇、醒木、方手帕在手,快板、评书、金钱板样样精通,他们讲时事、谈生活,语言接地气,段子里不时冒出成都的地名和四川方言,川味十足,现场欢笑声、掌声、叫好声不断。有许多网友在网上留言:“在这个年代,还能看到年轻人这么用心地说相声,真是难得!”想象不到成都还有这么传统的地方,更没想到,这么传统的地方,从演员到观众都这么年轻。在演出现场,记者也遇到一名四川大学的大一女生,她从微博上得知哈哈曲艺社的演出消息后,连续三天晚上买票来现场听相声。虽然从学校要转两次地铁才能到演出现场,但她一点都不觉得麻烦:“我不觉得相声是给中老年人听的,我就特别喜欢相声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哈哈曲艺社的这些年轻人都很棒,以后有机会我会常来现场听相声的。”演出结束后曲艺社的全体演员都会在门口列队欢送观众。很多哈哈曲艺社的老粉丝见过演员来来去去,见过他们演出状态最好的时候,也见过他们入低谷的状态。这些“衣食父母”的支持,田海龙始终心存感激。

几年来,有演员因为说相声红了,去了电视台、电台做主持人,也有人因为工资不高、看不到未来而离开,但也有新成员不断地加入进来,“虽然还面临很多的问题,但我们的影响力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大,这是最让人欣慰的。”对于离开的人,田海龙也表示理解,毕竟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拿的工资只有三千块左右,不过是在外企工作时收入的零头。

说相声的同时,田海龙还在四川旅游学院等高校开设选修课,为大学生普及相声的相关知识,引导更多年轻人喜欢相声,喜欢传统曲艺。曲艺社也面向社会常年开设相声培训班,每季度一期,每期招收十名学员,报名来学相声的有公司白领,有火锅店老板,有建筑工人“许多人天生就吃相声这碗饭,学三个月就能上台,有些人三年也未必能表演,但只要喜欢相声,我们都尽心尽力地去教。”田海龙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为本分人,说良心话,行有情事,做自在艺。”

在学习、演出之余,哈哈曲艺社的演员们还结合时代特色和时事热点,积极创作新作品近百段,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娱乐热点等各个领域,嬉笑怒骂中蕴含生活的哲理,广受观众好评。作为成都市曲艺家协会团体会员、成都劳动人民文化宫曲艺分队、防震减灾志愿者文工团曲艺分队,曲艺社为各种公益活动提供免费演出,为成都的老百姓送去欢乐!

多年的努力和积累赢得了成都观众的认可,也为曲艺社带来多项荣誉:2011年曲艺社演员唐浩峰作品《看电影》荣获天津市红桥杯相声创作大赛全国一等奖。2011年12月,田海龙、李阳作品《成都学电台》荣获四川青年表演大赛曲艺组银奖。因为相声,田海龙也担任了中国曲协会员、四川省曲协副主席、成都市曲协副秘书长、全国青年曲艺工作联盟副秘书长职务田海龙和伙伴们曾多次登上成都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舞台,更多的人展示相声的独特魅力。在记者采访期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几位编导也慕名来到哈哈曲艺社,为节目挑选作品和演员:“哈哈曲艺社在传统曲艺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中做了不少工作,相声作为北方的曲艺形式,能在成都发展这么好,哈哈曲艺社的贡献不能忽视。”

谈到母校,田海龙满心怀念。“毕业十一年,大学里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早都忘光了,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一直都记得,很多艰难的时候,就拿这个来激励自己,再多坚持一下。”虽然毕业后曾回过几次威海,但每次都来去匆匆。听记者介绍校园里新建的博物馆、公寓、图书馆和各式园林,田海龙语气里都是欣喜:“真羡慕现在的学弟学妹们,有时间,我一定回学校看看。”

 对于未来,田海龙说,他只希望市场稳定,政府对传统曲艺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他们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小有发展,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听相声喜欢相声,这项传统的技艺好好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不是多次强调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么?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机会,为传承中华曲艺多做点事情。”

让相声在四川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想说相声的有舞台演出,想听相声的有地方去听做一个制造快乐的团队,为更多人带去欢乐这是当年田海龙同伴们成立哈哈曲艺社初衷也是这些年一直坚持的信念毕业11年的时间,威海到成都,从学生演员跨越数千里,心中热爱与执着始终未变

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注定任重而道远,田海龙和他的哈哈曲艺社,一直在执着梦想路上

                 (记者 隗海燕/ 成都哈哈曲艺社提供   

     

文章来源:哈工大(威海)今日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