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于长军:坚守初心勇担使命 为国铸就“海防长城”


于长军,1984年6月入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党的十九大代表。1984年毕业于哈工大无线电工程系信息工程专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永坦院士新体制雷达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雷达站站长、工信部“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某国防装备项目副总指挥。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2021年获评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于长军同志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新体制雷达的研发工作,默默驻守海防一线实验站37,他坚守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为构筑祖国的海防长城作出了突出贡献。


初心不改 为国家需求无悔坚守卅载光阴

于长军同志曾经面临两次重大的人生选择,每一次选择,他都以国家需求为先,舍弃个人利益。

第一次选择是进入刘永坦院士的团队参与新体制雷达科研攻关。上世纪70年代,国家曾对新体制雷达进行突击性攻关,但因难度太大、国外技术封锁,未获成果,当时国内科技界对这项研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刚留校工作的于长军选择这一高难度研究方向必定承担风险,很可能几十年不会有任何成果,也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但他始终坚守“国家的需要就是共产党员的责任”的信念,开始了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新体制雷达研发攻坚战。经过于长军等科研人员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航天部预研项目“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获得通过,许多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中国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次选择是主动请缨常驻威海新体制雷达站。1989年,新体制雷达预研取得成功后,团队在新建的哈工大威海校区校园边的海滩上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急需科研人员长期驻守。当时校区建设刚刚起步,周边都是果园和荒地,雷达站孤零零地设在海边。于长军却毫不犹豫主动请缨来到威海,成为常驻雷达站的“第一人”。在大多数人眼中,留校工作六年,放弃省会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从零开始的选择并不明智,他却义无反顾再次选择了以国家需求为先。当时有多苦?没有交通工具,每天在曲折崎岖的小路上步行半个多小时才能到雷达站,还要经过一片松林中的坟地。实验做完经常半夜,于长军和同事们结伴打着手电相互壮胆走路回家。雷达站的电缆线和电话线都是架设在电线杆上的,海风时常刮断电线,出现两站间电话不通、电缆传送的射频激励信号时断时续的情况。于长军就在腰上拴根保险绳,爬上电线杆修好电线。有人问他这么艰苦后不后悔,他还是那句话“国家的需要就是共产党员的责任”。

30多年如一日默默驻守雷达站,于长军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成长为两鬓斑白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坚守在雷达站的天线阵旁,为国家海防安全站岗放哨。

 

信念如磐  打造千里眼构筑祖国海防长城

1990年4月,雷达站完成了整机调试;

1990年10月,国家多个部门联合举行的鉴定会宣布: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1991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预研取得了丰硕成果,荣誉纷至沓来,于长军却异常冷静成果倘若不能转化应用于海防装备,就像是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好看却不中用,他不能停下来,要为祖国海防实力提升抢出时间。1997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被正式批准立项,作为刘永坦院士团队的骨干成员,于长军再次开始了新的攻关历程。作为雷达站重要的技术研究和实验的负责人,除了完成雷达站的实验之外,大部分时间要在海防实际应用地做实验。于长军无数次往返实验场地和实际应用场地,项目最紧张的四年间,他每年有300多天都是在外地实际应用场地度过的,风尘仆仆、行色匆匆、废寝忘食是他的生活常态,连家人都难得见他一面。但于长军毫无怨言,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对党和国家的承诺。

地域和环境差异给实际应用带来新问题和新困难,特别是遭遇各种各样的电台、电离层杂波等强大的电磁干扰的难题,于长军咬紧牙关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研攻关中,他说:“一个一个研究,一个一个排除,可以说,我们是在解决强大的电磁干扰中成长的。”他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解决和填补了无数个理论、技术上的难点与空白,取得了新体制雷达研制的突破性成果,为打造国之重器又一次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成果鉴定会上,专家们给出了权威的评价:新体制雷达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填补了我国超级视距雷达领域的一项空白,标志着我国岸基对海远距离预警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该项目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系统体制、探测性能和抗电离层杂波干扰能力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14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荣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201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于长军同志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2019年刘永坦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面对荣誉和光环,于长军依旧心态平和为了让开刃的宝剑更加锋利,近五年来,于长军继续投身雷达的改进型研制工作,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使新体制雷达这颗“火眼金睛”在我国对海防御、海洋监测、海洋经济开发等领域发挥更多更重要的作用。


心底无私  勇做领头雁培育雷达专业人才

在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团队成长起来的于长军,始终对刘永坦院士的栽培之情心怀感恩,传承刘永坦院士的精神,尽心竭力为祖国海防事业培育雷达专业人才。于长军同志担任工信部“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某国防装备项目副总指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雷达站站长,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头雁,他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托举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尽显党员本色。

近五年来,于长军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在承担国防重大项目的同时,还带领团队服务地方,与国家海洋局合作完成了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为了帮助团队里的年轻人快速成长,于长军总是把更多的机会让出来,每次申报课题或奖项,他都把自己的名字排到后面,“年轻人的成长需要机会和支持,我只是在做当年刘永坦先生做过的事情。”在担任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的同时,于长军还兼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他组建的威海校区“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团队,有2人晋升为教授、4人晋升为副教授。

于长军将教学科研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他为自己见证了祖国日益强盛感到无比自豪,更为自己作为新体制雷达科研团队的一员,亲身参与了新体制雷达从0到1打造祖国海疆“火眼金睛”的过程,他将自己的成长经历、科研心得融入到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中,他讲授“电子侦察与对抗”“海洋目标探测技术”等多门专业课,课程内容中既融合了大量电子信息领域的实践经验,更体现着雷达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执着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我国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深受学生喜爱;他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严慈相济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雷达站培养的百余名硕士博士毕业生已成长为国内电子信息领域的优秀科研人员。他驻守30多年的雷达站也成为威海校区重要的科研平台,为哈工大电子通信专业的青年教师们提供了成长的土壤,青年教师纷纷加入到团队中来,在他的悉心关怀下成长成才,成为威海校区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

已近花甲之年的于长军依然步履不停,继续坚守为国铸就“海防长城”的初心和使命,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面向国家未来远海战略需求,在科研一线不断求索,奋力攻关。

(来源:党委工作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章来源:哈工大(威海)今日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