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从教育杰出贡献奖到青年教师卓越奖——记信息学院教育教学的到家功夫

近日,哈工大(威海)教育教学方面的最高奖“校长奖”评审结果揭晓,首届获奖的3人中有2人来自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87岁的许承斌教授不负众望获得“教育杰出贡献奖”,在各级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佳绩的青年教师井岩获得“青年教师卓越奖”。

成绩的取得是偶然,更是信息学院多年来教育教学传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精神的必然。


白手起家重质量——迎来首届专科生、首届本科生


1988年,初创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迎来了首批205名专科委培生,其中就有自动化专业的4个班、120名学生。

自动化专业数量不多的专业课老师和实验老师都来自哈工大,他们坚守哈工大的质量标准,在威海校区白手起家。

为确保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训练,他们制定了专门的二年制培养方案;既承担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也要承担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要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安排学生到威海、文登的企业实习,带学生到本部参观学习,重视实践环节;挤出8个周的时间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将来自周边企业的鲜活科研课题带到课堂,用到学生毕业设计中,从选题、验收、撰写论文到答辩,每个环节都坚持严格规范。

首届学生的毕业论文一直保存在学院,2006年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1994年,校区开始提升办学层次,首次招收64名本科生。自动化专业凭借过硬的师资和办学条件,又迎来了首批32名本科新生。

为确保学生培养质量,适应本科教学要求,校区完善组织机构,扩充教师队伍,加强教材和实验室建设。1995年自动化教研室分为自动化教研室和计算机教研室,1997年成立信息与控制工程系,2002年分别成立信息工程系和控制工程系,2003年信息工程系与控制工程系合并成立信息工程学院。后续先后建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5个本科专业。


规格严格上层次——在哈工大第一批教学带头人许承斌教授引导下


随着本科招生数量的增加,学院的师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

1999年春节过后,已经退休的许承斌教授返聘至威海,在当时的信控系承担专业基础课“电路”的授课任务。



许承斌老师1961年从哈工大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电工基础教研室主任,教学中求精、求新、求实,把电路课讲得活灵活现,1989年和1991年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一等奖,在1991年全校质量考评中成为14位教学质量优秀者之一。1997年哈工大授予10位教师为首批“基础教学带头人”称号,其中就有许承斌教授

当时已经65岁的许承斌老师每年授课96学时,直至2009年离开教学岗位。他将哈工大电工电路教学的优良传统带到威海校区,备了近40年的电工电路课早已烂熟于心,但只要有课都重新精心准备;对于需要推理、证明的公式,他总是带领学生一步一步推导;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成为校区学生科技创新的发韧启蒙。学生在BBS上说:“跟着许老师上课,最大的体会就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他踮起脚尖在黑板上写字,拿粉笔的右手有点颤抖,每堂课都写满6大块黑板!”

他积极参与系里教学计划的讨论、制定,通过公开课阐发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先后指导11位年轻教师走上讲台,并在各级教学比赛中获奖作为校教学督导专家,间接指导教师近百人,为提升校区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9年调入威海校区的张晋格教授是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在计算机控制与生产自动化领域做出很大贡献,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奖励,有些填补了国内空白,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所主持、承担的国防项目更是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作为带头人,他和梁景凯、张华强老师共同完成的教学研究项目“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与系列教材建设研究报告”获得200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成果奖一等奖。张晋格致力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重新设计了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编写《自动控制原理》,合理安排考试和考查、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学时和比例。张晋格认为:“教学改革和系列教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老师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完善、深化。”


追求卓越求创新——支撑起数门山东省精品课程的名师团队


在许承斌教授等老一代教师的带动下,教学走上正轨的信息学院不满足于教好学生。大家认为:校区的教学水平必须不断提高,起码在山东省内要达到先进水平,这样才能与哈工大的地位相适应。因此,学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启动优秀课程建设,迈上了追求卓越的新征程。

2001年学院开始启动优秀课程建设,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学在2006年、2007年先后获评山东省精品课程,2012年“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路技术工艺实训”成功打包申报山东省精品课程群,2014年“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及接口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等5门课程群建设获评山东省精品课程群。

成功的事业背后有一支出色的团队做支撑。继2003年张晋格教授被评为哈工大第五批教学带头人后,张秀珍教授2004年被评为哈工大第六批教学带头人、2007年获评哈工大教学名师,马秀娟教授获2008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2009年入选哈工大第十批教学带头人、2011年获评山东省教学名师,戴伏生教授获评2016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



张秀珍1992年5月调入威海校区,此前曾在国营八二三三厂工作23年,研究负责新产品的研制工作,所做的集成电路和传感器的研究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她在企业工作时就经常担任内部培训的主讲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走上大学讲台后,她通过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搞科研的态度对待教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不断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张老师说:“我不追求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更看重抬头率。”看到课堂上学生们一副副全神贯注的神情,她就兴奋,更加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当时的电工电子技术教研室承担着全校工科学生的电工、电子技术和电路课程的教学任务,支撑着电子技术和电工学两门山东省精品课程。张秀珍要求团队“以教师的敬业带动学生的乐学”,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回归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更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当老师的梦想一路激励着马秀娟从北方农村考入北京理工大学、保研至哈工大毕业留校任教,为了实现当一名好老师的梦想又在结婚生子后读博深造。1999年起马秀娟来到威海校区,她把教学打磨成一种艺术,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精心准备、反复雕琢,使深奥枯燥的电工学知识变得清晰易懂,甚至妙趣横生,每学期学生评教成绩均为A和A+。作为课程负责人主讲的“电工学课程”被评为2007年山东省精品课程,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2019年“电工技术”又被评为山东省一流课程。

马秀娟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对每一位刚从事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都制定培养计划,从课堂教学、批改作业、辅导答疑、指导实验、评阅试卷各个教学环节对青年教师进行精心的指导。在教学上严把质量关,实行严格的试讲和讲评制度。同时在生活上也尽力做好“知音”大姐,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并经常组织各类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使大家在和谐、友爱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1997年戴伏生老师调入威海后,担任电工电子教研室主任,1999年他牵头论证、组织建设了校区第一个正规化的基础课实验室——电工实验室,后又完成电子实验室、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基础)、电子工艺实习中心,建成了体系完整的电工电子系列教学实验室,其建设过程成为校区实验室建设的典范。2011年戴伏生教授起担任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教学副院长。为加强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戴伏生仔细研读《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管理规格和规范》,细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文件。

为保证教学质量,对于课堂存在问题的教师,学院会组织督导组反复听课,不断纠错,直到“过关”为止。戴伏生耐心地花上大把时间与青年教师谈心,讲自己的成长,讲学生的期盼,讲欧美的终身制教授也把上课当成第一任务。“教学是一个学校的根,是一个教师的根,如果现在急功近利,以后会问心有愧。”戴伏生说。

信息学院优秀教师不断涌现,教学成果熠熠生辉,戴伏生归纳为“历史的馈赠”。“学院一直以来就有优良传统,教师们很有协作精神,年轻教师进到这个氛围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成长起来了。”


奋发作为后浪涌——6个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2006年开始启动的校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是一项面向4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教学比赛,信息学院将组织参赛作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每年都认真组织组织院内选拔赛,指导青年教师以赛代练。在已经举行的13届校内比赛中,学院青年教师共获得6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教师在这个舞台上崭露头角。

获得2020年“青年教师卓越奖”的井岩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2003年硕士毕业的井岩来到电工电子教研室在这个团结的大家庭,在许承斌、张秀珍、马秀娟和戴伏生老教师们“传帮带”的指导下,井岩不断钻研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迅速站稳三尺讲台。她多次站上校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舞台,获得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2017年7月参加由教育部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高等学校电工学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工学课程教学竞赛”并荣获特等奖。

2008年刘功亮第一次参加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得一等奖时,距他登上讲台刚满一年。老教师的悉心指导,自己又舍得下功夫,使得刘功亮在教学上迅速成长。他主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积极参与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把承担科研任务作为推动学科发展和提高个人水平的驱动力2008年刘功亮入选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010年资助本科生参加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2011年指导学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2012年刘功亮被评为山东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共产党员。

2008年王永玲从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后来威海校区工作,在哈工大山东省教学名师高规格高水平的带动优秀年轻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她很快在三尺讲台上绽放光彩2013年获得校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她经常给学生答疑到晚上12点,却抽不出时间去一趟海边;学校要求作业每次批1/3即可,她却每次都全部批阅并写下评语,400多本练习册批阅一章要用一个通宵;只要有一个学生没做完实验,她就会留下来耐心指导却会因上课时一句话没说到位而自责当老师和成为科学家是王永玲的两个梦想,而作为高校教师的王永玲正向着这两个梦想同时迈进。             

2014年是信息学院教学工作丰收的一年,李剑锋、金涛获得校区仅有的两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2008年入职的李剑锋经常听张秀珍、王翥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讲课课堂内容与生活和科技前沿结合他吃透教学内容,把握课程结构,每堂课开始前都拿出三分钟回顾上节课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点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获得过挑战杯全国二等奖、山东省特等奖、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他以铁汉作风要求自己和学生,教学“一定要舍得投入时间、一定要满怀热情”课堂要求学生不准迟到不准闲聊不准抄作业”,所带班级“只争第一,不争第二”认为教学是基础,科研是拔高,基础不牢,房子盖得再高也没用。

金涛2010年从航天学院博士毕业后来到威海,在教好课是老师本分的学院传统影响下,他一路科研攻关,一路教学带学生,2016年参加第三届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得二等奖。金涛带学生很有一手,他抓住入学的关键阶段,开班会告诉学生未来能干什么;邀请系里优秀的博士、硕士与新生座谈;他把哈工大“啃硬骨头”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告诉学生“书一遍看不懂可以看两遍,两遍看不懂可以看三遍,只要努力,没有啃不的硬骨头他善于观察和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分类指导。

刘晓宁2004年吉林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威海校区教学。当时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刚刚建立,刘晓宁给张秀珍和戴伏生老师各助了半年课。“传承和榜样很重要,我们学院有很多优秀的老教师,我们年轻人都是在老教师的带动下成长起来的。”2018年刘晓宁第二次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得一等奖

还有李博、邵春涛、康文静、刘爱军……信息学院很多优秀的年轻人都曾经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接受过校区教学专家的“检验”。

老师教的好不好,学生心中自有公论。从2009年起学生开始自主推荐、自主评选“我爱我师——我心中的好老师”,至今已评选出的七届好老师,信息学院张秀珍、胡屏赵淑清 麻志滨、刘功亮、王永玲、刘爱军戴伏生、李剑锋姚统等多位老师榜上有名。谁把学生放在心上,学生就把谁放在心中。

前浪牵引,后浪奔涌,青丝变成白发,容貌不再年轻,一代代信息人对教育的情、对学生的爱依然不改。


立德树人谱新篇——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在路上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学工作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学院在沿袭以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教育教学思想研讨,推动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从单一专业知识传授向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体系扩充,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发展人才培养的阵地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开始向实验室、比赛场、高水平合作单位扩展。

学院引导教师在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推行立体多元、显隐结合的协同育人课程改革。李剑锋老师在“传感技术及应用”课程中将专业知识与家国情怀、哈工大故事、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等思政元素有机结合,达到了全方位育人的效果。金铭、王新生、王永玲、杜海、刘帅等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的老师也在课程思政教学方面进行着积极尝试,为信息学院实现“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全面课程思政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月16日,校区举办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学院选派的李剑锋、王永玲、王新生老师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学院也获得了竞赛的优秀组织奖。

以井岩、王永玲为代表的一批老师对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2020年春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而开展的大规模在线网络教学中,信息学院前期准备充分,过程管理严格,不仅按要求实现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100%开课,取得了与实体课堂基本“实质等效”的教学效果,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方面还出现了令人惊喜的新现象。在校区组织的在线教学评比中,王永玲的教学方法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荣获校区在线教学优秀教师一等奖。功夫下在平时,“战时”就会从容应对。

信息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中心地位,将优质的师资资源、高水平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开设以培养本科生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为主要宗旨的“创新研修系列课程”,吸引学生进入课题组参与大国重器研制,推介优秀学生到企业实践实习,培养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

 

时代背景在变,学生的特点也在变,但是作为人才培养高地的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初心不会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不会变。

30多年来,信息学院始终把全面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根本任务。“教育杰出贡献奖”到“青年教师卓越奖”,一代又一代老师在教学岗位上默默奉献、薪火相传。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信息学院的广大教师将继续努力,在新工科、未来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文/张玉芹、刘功亮 图片来自资料片)


文章来源:哈工大(威海)今日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