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深度报道我校区深化校企合作服务地方发展

2022年1月20日,《大众日报》对我校区主动融入地方发展,以校企地合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经验做法作了深度报道——

 

哈工大威海校区主动融入地方发展——

校企深度融合 动能加快转换

 

□ 王桂利 张玉芹 隗海燕


虽然已是寒假,位于哈工大威海校区西北角的威海天凡电源科技公司的调试工作室里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是哈工大(威海)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1985年,哈工大应威海市委、市政府之邀来黄海之滨办学,将工科大学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引入威海,秉承哈工大工科优势,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威海)建设,主动对接地方企业发展的技术和人才需求。近年来与山东省数百家企业合作项目上千项,合同额超过5亿元,其中过半在威海。校企深度合作,动能加快转换。


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

 

始建于1988年的威高集团,是威海七大产业集群中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板块的龙头企业。从1999年起,哈工大(威海)与威海医用高分子有限公司开始全面合作,先后研制血浆单采仪、全自动血液分离机,打通了市场需求和科研项目的“最后一公里”,被赞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标杆”。
2016年底,威海市人民政府、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三方共同创办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双创园以“成果清单”和“企业需求清单”为抓手,打造双创服务体系,梳理哈工大一校三区和校友的科技成果480余项向当地企业发布,同时收集企业需求1000多项向师生和校友发布。
  疫情蔓延期间,不少国家出现了“口罩荒”,迪尚集团董事长朱立华敏锐意识到了商机,马上请来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姚玉峰教授商量。“当时我在朱总办公室只坐了10分钟,没有签合同,也没有谈价格,朱总提了两个要求:一是10天交10台口罩机;二要保障生产。朱总叫来财务科长,直接打款200万元。”姚玉峰说。
  回校后,姚玉峰马上组织队伍,开始研发口罩机。经过反复测试,成功研发出性能稳定的全自动平面耳带式口罩机,40天完成42台设备的制造,创造了研发的“抗疫速度”。
  作为全国最大的服装出口企业之一,迪尚集团与姚玉峰团队展开了更为全面的战略合作,深度应用新信息技术,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打造纺织服装垂直生态链,协同3000余家面辅料供应商、将近1000家服装生产制造商共同发展,引领纺织服装产业从“制造”到“智造”的全面升级。
  从等人上门到主动对接,哈工大(威海)与威高集团、迪尚集团、光威集团、广泰空港、新北洋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多方面合作,为企业破解“卡脖子”难题,用科技助力企业腾笼换鸟,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形成新动能。


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


  高校作为人才聚集的高地,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库”。近年来,校地人才合作与交流越来越紧密,以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创新升级。
2018年9月29日,威海市与哈工大(威海)签署常态化互派干部交流挂职框架协议,首批互派8名青年干部开展挂职锻炼。2021年,威海市派出5位青年企业家到学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挂职交流。近五年来校区共派出12名挂职干部前往威海各市区,开展科技挂职工作。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王晨旭从2021年6月起有了新的身份——环翠区科技副区长,这让他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推进远遥浅海科技湾区这个重点项目的建设。2014年11月,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哈工大(威海)与威海市政府三方签署共建国家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合作框架协议。为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的,就是王晨旭所在的哈工大(威海)信息学院。
  高校教师与政府官员的双重身份让王晨旭更清楚“政产学研金服用”如何有效衔接与合作。在环翠区和哈工大(威海)的共同推动下,哈工大(威海)“海洋探测技术创新研究院”正成为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的新技术策源地,具有完全自主航行能力的智能水面无人观测艇等项目正在科技湾区落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等一批央企及下属单位正向湾区靠拢。
  依托2019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永坦院士团队的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信息学院近年来重点打造海空天一体化对海观测平台。先后与航天科工集团合作成立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与航天科技集团共建海洋无人装备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获批山东省部属高校服务山东重点项目“海空天一体化海洋信息获取技术及智能装备创新平台”,连续三年举办“太空与海洋”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汇聚国内航天与海洋领域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
  哈工大(威海)用创新创业吸引人才,吸引了5位院士、1位杰青加盟,30多位哈工大往届毕业技术骨干“回流”,汇聚高端人才200余人。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也促成更多的学生了解当地企业,仅2020年就有超过200名毕业生在威海就业创业。


创新与创业深度融合


  作为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四大平台之一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工程,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一手牵着高校科技与人才,一手连着市场与企业,深度融合创新与创业,已成为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山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
  园区依托哈工大一校三区强大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布局建设了以院士和首席科学家为核心的1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高科技公司28家,培育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企业入库威海市“千帆”计划,先后有100多个技术领先的产品投入市场,已成为双创要素汇聚集成平台、优化区域双创生态的重要支撑、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的重要载体。2021年园区企业合同额超过10亿元。
  创新创业园试水教师创业,让教师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企业合作成立新的公司,实现“人才-团队-项目-企业”一体化就地孵化。2015年,已连续在威海召开了18届的中国-欧盟膜技术国际研讨会迎来了新的机遇,水处理专家马军院士牵头的中欧膜技术研究院进驻哈工大威海双创园;2018年成立中欧膜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应用先进的膜和水处理技术研制生产了撬装式水处理设备、农村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一体化设备等,实现了技术变现;引进校友上市公司经营团队组建天润公司,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成立之初即获1.6亿元市场订单;2019年,一期投资5.5亿元的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在环翠区开园,引进美国鼎智瑞、青岛锦盛源等12家膜相关企业,院士牵头的产业舰队有了更多新成员。
  天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哈工大(威海)孟凡刚教授团队合作成立的威海天凡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则成为校企合作和创新创业模式的又一新探索。2020年8月,天力电源把企业研发中心搬进哈工大(威海),与孟凡刚教授团队联合成立天凡电源。孟凡刚团队负责产品的研发,天力电源负责产品的生产和过程质量管控,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提供研发场地和孵化服务,三方的强强联合使天凡科技发展迅速,订单合同额持续增长。在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天力电源新能源汽车电子产业化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推进,预计明年5月可正式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新能源汽车电子及相关产品年生产能力将达到60万台套,年销售额预计新增2亿元,部分项目产品将填补国内空白。

从坐等企业上门到主动上门服务企业,从“旁观”地方发展到主动融入地方发展,从眼睁睁看着创新成果蒙尘到主动寻求伙伴创业,哈工大(威海)在立足山东、服务国防的同时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扎根威海、服务山东、面向全国,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动能加快转换。

 

(原文载于《大众日报》2022年1月20日)


文章来源:哈工大(威海)今日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