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访离休教师庞滔

踏遍青山人未老

——访离休教师庞滔

 

庞滔近照

 

部队里长大的“红小鬼”

 

1935630,庞滔生于北平。父亲是1930年入党的老革命,白色恐怖时期经组织安排和妻子及长子去了法国。庞滔自小跟随二姨在部队长大,跟着部队转战东北剿匪,从1946年起担任部队的宣传员。所以在他的档案中,二姨是家属,而父亲则是“社会关系”。

 

闲时读书,战时作战,“红小鬼”庞滔在部队渐渐长大。

 

抗美援朝的空军战士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前夕,正在沈阳读初中的庞滔作为部队家属被送回老家宁安。适逢部队招兵,15岁的庞滔自己报名参军,开始了独立打天下。当时部队缺少知识人才,刚刚入伍的庞滔作为排级干部,在新组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108部队担任机要员。

 

战争的洗礼也使得庞滔更加珍惜国内的和平生活。

 

 

1950年庞滔在志愿军108部队任机要员

 

求学哈工大

 

195217岁的庞滔作为正排级干部调干到地方,继续自己的学习生涯。他选择了周恩来就读过的沈阳六中读高中。因战争年代读书时断时续,庞滔基础不是很好,在入学考试的5门功课中最高的才得了15分(百分制)。他以旁听生的身份,专心听讲,刻苦学习,半年以后就基本赶上了学习进度;一年半以后,成绩优异的他还当选校学生会主席。在中学里庞滔还有更大的收获。“我爱人钱家玲是我当时的同学。我在1班,她在3班,经常一起参加团日活动,慢慢就认识了。我常跟她借笔记,请教她数学。”

 

1955年庞滔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工大,入读当时最热门的机械制造系,并被选为班长。哈工大照搬苏联模式办学,是不出国门的“留学”,录取分比清华、北大都高。当时学制5年,毕业实习结束后还有一年的时间做毕业论文,而成绩优异的庞滔还没毕业就被调到学校新成立的“电工总厂”当电机车间主任,后来又担任技术室主任。四年的学习生活,庞滔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功底;而在电工总厂他和工人们一起干活,操控设备,这为他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

 

1962年,国家出台新的学位规定,没拿到毕业证书的人可以补毕业设计拿学位。庞滔不顾厂长的挽留,强烈要求回系里做毕业设计。因为厂里有一项军品小电机的研制任务急于完成,当时的副校长吕学波说,3个月内能研制出小电机就可以回专业拿毕业证,否则不放。庞滔拿着图纸到车间,在全体工友的大力帮助下,不到3个月就拿着试制成功的小电机和厂长一起去见校长,当即得到批准,做完毕业设计后拿到了毕业证书。

 

漫漫科研路

 

按政策,经再读拿到毕业证书后可重新分配工作。庞滔特别想去军事工厂或国防部门工作,但未能如愿。他被机械系点名留下,承担组建“哈工大精加工研究室”的任务。那时哈工大隶属航空部,研究室组建完成后就开始直接从航空部69所承接科研任务,直接上级是9所主管科研的朱育理,研制的都是当时高、精、尖的军用产品。

 

“文革”期间,庞滔和机械系的教师一起被下放到77连队劳动。1971年为了发展我国的航天技术,国防科工委决定开发、研制惯导系统中的关键测试设备——双轴陀螺漂移测试台。这个项目最后批给了哈工大,是建校以来所承接的第一个重大科研项目。陀螺漂移测试台(简称转台)由机械台体、控制以及测试系统组成,庞滔以机械台体总设计师的身份进入课题组。从1972年至1980年,课题组以从国外杂志上剪下来的图片和基本的技术数据为参考,历经8年,终于研制成功转台,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个项目后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工委重大科研项目一等奖。庞滔初次尝到了事业成功的滋味。

 

早在文革早期,当很多人工作之余忙着打制家具的时候,庞滔就开始自学日语。文革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选拔科技人员去国外学习,庞滔也被机械系推荐去日本。临行前研究室突然接到“单轴陀螺飘移测试台”的研制任务,台体的设计又落到庞滔头上。他夜以继日,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总体设计,终于按计划出访日本。两年以后当庞滔从日本回来以后,此项任务还在进行,他又参与了机械台体系统的验收。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访学日本

 

19816月至19836月,庞滔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大阪大学工学部进行超精密加工研究工作。在封闭的超精密加工实验室里,利用先进的加工和测试设备,他一个人从早到晚思考、探索。有时做试验到深夜, 回到住处还要捉摸半天。就这样,到日本后的第十个月,庞滔就研制出直径100毫米、平面度达到1/20光波波长的光学平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他因此被大阪大学授予“超博士”学位。在异国他乡,庞滔再一次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二次创业

 

从日本回国后,庞滔向国家经委申请经费,创立超精密加工研究室,设在哈工大电机楼地下室,与马祖光院士的激光实验室仅一墙之隔。在这里,庞滔带领课题组先后完成了“IC硅片超精密加工新工艺的研究”等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超精密加工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除外,研究室还多次承担超精密加工研究领域的多项横向课题,使哈工大在国内超精密加工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来到威海

 

1989年庞滔在威海分校组织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期间和国内外的学术界朋友游览了新兴起的威海,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座美丽纯净的海滨小城。他毅然放弃哈尔滨的优越条件,来到威海。先在一家日方和我校合办的宝石加工企业担任技术顾问,后到威海校区任教,带领一批年轻人开展科研工作。1991年他申请到了威海校区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弹性电化学超精密研磨及其设备的研究”,之后又承担了“火箭发动机液体燃料喷射交点误差测定仪”及“火箭液体燃料过滤网致密度测量仪”等委托项目的开发和研制,从而开创、奠定了威海校区的科研基础。

 

1998年庞滔办理了离休手续。但直到现在他仍担负着学校对日交流的“联络员”工作,促成了学校与日本大阪大学、中部大学、神奈川工科大学等高校的校际合作。他还经常去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2008年被国家高效磨削研究中心聘为专家委员会顾问,在校内也经常被请去帮助解决一些有关机械或设计方面的问题。

 

虽然已是74岁,但庞滔的生活依然丰富多彩。平时,除了打门球、游泳、练书法、写回忆录外,他还经常出国探望亲人。因早年生活颠簸,他的家人散布世界各地。大哥定居瑞士,曾是联合国官员;他妹妹出生在法国,连汉语都不会讲。为了能与妹妹说说话,庞滔68岁起又开始自学英语。如今已能和妹妹交流了。去年,他和老伴游览了美国和加拿大,今年又游览了欧洲,在外国人的眼里看到了新中国的巨大变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这位经历丰富的老教师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记者 张玉芹·

文章来源:哈工大(威海)今日工大